以石为道——叶晓明

叶晓明(自号黄山石痴),男,出生于1964年,1982年至1985年在浙江舟山群岛部队服兵役,自1995年开始从事园林景观工作至今,大专学历,城市园林工程师。中国观赏石协会理事,中国观赏石协会第一批赏石传承人。大地国石(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高级顾问。安徽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黄山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黄山观赏石协会会长,黄山赏石艺术馆馆长,收藏奇石三十余年。

黄山赏石艺朮馆简介:
黄山赏石艺术馆座落在美丽的黄山脚下,位居黄山东南西北四门之中间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艺术馆是一幢三层徽派建筑,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由黄山石痴、退伍军人一一叶晓明独资兴建。

“月中灵羊”
道法自然:道家“道法自然”,强调万事万物以本然状态为最优。“月中灵羊”石天然成画,墨黑底色如混沌初始,金黄灵羊纹理似自然悄然勾勒的神迹,无人工斧凿痕迹,完美呈现“自然自发”的奇妙。这如同道家追求的“复归于朴”,石头以最本真模样,让观者直面自然造化的纯粹,感受“道”赋予万物的自在形态,是对自然本然之美的极致尊崇 。
顺应自然: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石头的色彩、形态由自然塑造,而木质底座雕刻藤蔓叶片,看似是人文工艺介入,实则是“顺应”的体现。底座选取自然元素,不破坏石头天然特质,而是以呼应的方式,搭建起自然与人文沟通的桥梁。人摆放、欣赏此石,也是在顺应自然呈现的审美秩序,不强行赋予石头违背其本质的意义,让自然之美主导,人文之美辅助,达成“人与自然相和”的道家境界 。
体悟自然:灵羊形态关联月宫瑞兽的古典意境,使石头超越自然物象,成为道家“观物悟道”的媒介。观者凝视石上灵羊,由自然画面踏入超现实、富哲理的精神空间,如同道家通过“观天地”思“大道”。从墨黑与金黄的色彩对比,到灵羊形态的虚实相生,石头承载的自然表象下,暗藏着阴阳调和、有无相生等道家哲理,引导人挖掘自然奥秘,探寻“道”在具体物象中的体现,实现自然与人文、物质与精神的深度联通 。

“ 道影石”
道法自然:这块石头天然形成的纹理、图案,是自然造化的成果,契合道家 “道法自然” 理念,体现对自然本真的尊崇,无需人为刻意雕琢,彰显自然自发之美。
无为:画面石呈现的是自然生成之态,如同道家倡导的 “无为”,不强行干预,让事物依循自身规律发展,石头以本然面貌展现,是自然无为的生动体现 。
阴阳辩证:石头上深色与浅色部分构成视觉上的阴阳对比,暗合道家阴阳观念,阴阳相互依存、转化,在这方石上体现出平衡与动态变化,反映世间万物对立统一的本质 。
见素抱朴:石头质朴无华,以天然之姿呈现,契合道家 “见素抱朴” 追求,摒弃繁杂修饰,回归本真,让人感受纯真、质朴的大道 essence,体悟到摒弃浮华、坚守本真的价值 。

“飞天石”
无为而治:“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刻意去改变事物的自然发展。石头以其天然的形态存在,没有被强行塑造或改变,这与道家的“无为”思想相契合。它告诉人们,在很多情况下,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往往能呈现出最和谐、美好的状态。人们应该学会克制自己过度的欲望和主观意志,不强行干预事物的发展进程 。
阴阳平衡:道家思想中,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万物皆包含阴阳两个方面,且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石头本身的灰色与图案的浅色形成对比,摆件中木质底座与石头的搭配,以及树木、飞鸟等元素的组合,都可以看作是阴阳关系的体现。它们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象征着世间万物的平衡与协调,也反映了道家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
返璞归真:道家倡导人们返璞归真,摒弃繁杂的物质追求和世俗的功名利禄,回归到简单、质朴的生活状态。天然石头没有华丽的修饰,展现出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它让人们在欣赏时,能够暂时摆脱尘世的喧嚣和纷扰,回归内心的宁静,体悟到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贵妃沐浴”
道法自然:道家崇尚自然,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方奇石是大自然的产物,石头上天然形成的纹理与色彩搭配,呈现出看似贵妃沐浴的图案,非人力刻意雕琢,体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以最本真的状态呈现,符合道家对自然之美的推崇,提醒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感悟自然中蕴含的无穷奥秘与力量。
有无相生:道家思想中“有无相生”的观念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转化。石头本身是一种“有” 的物质存在,而其上的图案所引发的“贵妃沐浴”的联想,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无” 。观赏者通过视觉感受,在脑海中构建出具体的场景和故事,这便是从 “有” 到 “无” 的转化。同时,这种想象又反过来赋予了石头新的意义和价值,让原本单纯的石头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和情感内涵,这也是 “无” 对 “有” 的作用,体现了道家有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宁静致远:道家追求内心的宁静淡泊,倡导人们摆脱世俗的纷扰,回归内心的平和。当人们观赏这方奇石时,它所营造出的静谧、舒缓的氛围,能引导观赏者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沉浸在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思索中。这种观赏体验与道家追求的宁静心境相契合,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得一方心灵的净土,以达到内心的安宁与超脱。

涡河文明博物馆


1,农业:工具和粮食
主要是古代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工具如,刀、镰、斧、犁铧、手摇播种机,耙、等。
粮食作物主要是涡河流域生产的粮食如大豆、玉米、芝麻、高粱、红薯等。

2,手工业:主要分官窑、民窑、家庭手工业三种。展览形式为冶金、制瓷、纺织、木器、石雕等。

3,民族文化交流
涡阳位于涡河中游,涡河两岸物产丰富,航运发达,自古就和全国各地乃至丝绸之路保持商业往来。至今在石字街,老财政局家属院还保留着晋商在涡阳从事商务活动的山西会馆。博物馆展品主要展示涡阳早期商业活动的一些交通工具、手工业产品,如马车、抬轿、货车等。

第一,涡河文明博物馆的特点
1,实物传播
博物馆依托馆内藏品,以实物为教育传播的核心,其中包括:陈列展览、
讲解导览、主题活动等形式具体展开。

2,开放性、公益性
博物馆具有开放性、公益性的特点。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教育空间,为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提供平等学习、开放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场所。所有公众都可以自由参观博物馆的展览,参加博物馆举办的活动。

3,实物性、直观性
博物馆具有实物性、直观性的特点。博物馆教育注重以实物陈列,博物馆的实物性 。区别于其他文化教育组织的形态特征。①博物馆是以实物为基础,为观众提供直观性的
展览。博物馆展示中传播者到受众之间带有即时反馈性质的交流。② 博物馆具有自主性的特点。观众自发来到博物馆,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观众在馆内不会存在强制学习的压力。观众在博物馆中自主观察、以休闲娱乐的方式吸收知识,接收博物馆教育内容。博物馆作为非正式教育的场所,区别于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更重视观众的思维能力发展,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推进博物馆教育,满足民众不同阶段的学习兴趣。

4,多样化、多元性
博物馆教育具有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博物馆呈现的内容不是单一对历史学、考
古学的阐释,也不是单一对文物进行展览。博物馆作为一个综合体具有广博性,是各种
信息知识的整合。博物馆的多样性表现为馆藏内容的丰富、教育活动的多样、教育信息
广泛等。

博物馆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活动策划,充实观众的参观体验。博物馆教育
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创造过程。面对社会快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快,终
身教育的提出,传统的学习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学习不是人生阶段性的任务,
而是持续不断的过程。

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也为社会所提倡。博物馆是终身学
习的场所,只要博物馆存在,就会通过教育影响着博物馆观众。博物馆教育具有持续性
强的特点。博物馆教育是一种长期效果,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冶铁农具——犁铧对提高生产力的影响。春秋战国末期,冶铁出现,被制作犁铧,用来翻地,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粮食出现了剩余,生产资料被奴隶主占有,那个时候房屋简陋,保存不善,粮食被雨淋,慢慢发酵,这就是酒的前身。因此酒的产生和冶铁农具有着深刻的关系。

2000多年来,犁铧一直是我们耕种的主要工具,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冶铁作为新生产力代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古代我国农耕文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冶铁农具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有点类似18世纪英国的蒸汽机,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涡河文明博物馆有哪些功能
1,实物展示功能
实物展示是表达文意的一种手段。每件文物都有解说、声音显示,都有文字说明。博物馆建筑形式采取开放式,紧紧依拖武家河,体现出道家的水文化,努力做到太清宫老子庙的有力补充。不搞深深院墙,不搞高大建筑群。采取外观茅草屋,内部钢混结构的形式。融山水之间、田园之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尽量还原原来的农耕文化。例如“犁铧翻地”——就需要一块25平米左右的耕地,一头牛拉着犁铧在翻地。所有场景都是真实再现。玉米也是有一片玉米地,一边生长玉米植物,一边展示玉米棒的真实场景。

2,讲好故事
同一件藏品,在有些观众眼里是珍贵文物,是一段历史故事。而在有些观众眼里,
就是一些年代久远且无用的旧物。所以讲好故事很重要,它是博物馆重要职能的组成部分。只有讲好故事,今人和古人思想灵魂才会发生碰撞。这是我们办博物馆的目的。例如酿酒工艺,一粒种子从发酵到蒸馏,再到勾兑,再到储存,再到消费者口中,这期间经历了多少劳动者的艰辛劳动,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用粮食酿成美酒,它包含了多少酿酒人背后默默无闻的付出!明白了酿酒工艺之后,就理解了酿酒的最高境界——人在酿酒,酒在酿人!

3,用话剧表演博物馆的故事
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演好话剧。复杂的文字,狭隘的空间可能引起参观者不适甚至逆反情绪,同一件藏品,在有些观众眼里是珍贵文物,是一段历史故事。而在有些观众眼里,就是一些年代久远且无用的旧物。要想向观众传达知识、艺术、情感等多种信息,仅仅有陈列展览是远远不够的。展览不仅要能被观众理解,还要能引起观众的兴趣,适应观众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展览传播教育,是观众接受展览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观众通过感觉、表象、推理等要素对展览中认知信息进行深度加工。通过对藏品内涵的传播,感染观众实现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以及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所以把藏品背后的故事编辑成话剧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向外表达形式。

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展览还容易给观众造成注意力涣散、认识活动机能衰退甚至产生负面情绪等一系列的疲劳现象。博物馆疲劳的产生,除观众自身因素外,也反映出博物馆可能存在展品过于密集、展示说明过于繁杂、参观路线混乱、休息区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但是话剧表演会让大家在快乐中接受了展品想表达的主题,在不自觉中,参观者慢慢受到感化,从而达到博物馆教育的目的。例如一台织布机放在那里可能大家对此无动于衷,但是若是上演了一个话剧,讲述了一位母亲为儿子上学织布,染色,做衣服的故事,可能让大家泪流满面。这就是话剧的魅力。
因此,博物馆展览策展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展示文物艺术品,而是意在利用文物讲述故事、表达 主题、阐释问题。

4,讲解与导览服务
博物馆通过讲解、导览服务等内容扩充展品及展览的更多信息。博物馆讲解是直接面对
观众进行的教育活动,也是影响博物馆教育能否有效发挥的关键步骤。讲解可以完善展
览,起到教育、引导观众的作用。传统讲解模式是由讲解员走进展厅为观众讲解,这一
模式促进博物馆与观众的有效沟通。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观众不喜欢选择跟随讲解员讲解的方式参观展览。由此可以看出讲解员讲解不再作为单一的讲解方式。通过自主扫二维码的形式获取讲解内容的个人浏览和使用语言讲解器的观众逐渐增多。

第三,地点;老子庙附近,武家河两岸。面积200亩左右

第四,社会效益:博物馆建成,是涡阳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是青少年教育基地。

涡河文明博物馆筹备组
2023年10月1日
,